毛猴,是一项扎根于北京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项民间工艺逐渐式微,如今真正传承毛猴制作技艺的人已经稀少。

金蝉猴,俗称"毛猴",或称蝉塑,是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传说,它的诞生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位于北京前门外的"南庆仁堂"药铺。这家药铺的老板常常严厉苛刻,经常无缘无故责骂伙计,而伙计们地位较低,不敢招惹高高在上的"账房先生"。有一天深夜,药铺的一名伙计难以入眠,开始玩弄周围的中药材。他突然发现辛夷(玉兰花蕾中的一种中药材)的形状非常像猴子的身体,同时,他留意到蝉蜕和辛夷都具备一些动物的特征。于是,他受到灵感,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来塑造一个"账房先生"的模型,以发泄内心的不满。他选取了辛夷作为猴子的身体,用剪刀剪下蝉蜕的头部和爪子,然后用白芨(一种中药材)制作胶水,将它们巧妙地粘合在一起。最后,他为毛猴戴上一个木通(一种中药材)制成的帽子。这个毛猴的形象非常逼真,特别是它那尖嘴猴腮,令众人感到非常滑稽可笑。掌柜看到后,不仅没有责骂,反而认为这个毛猴制作得惟妙惟肖。这位伙计的无心之举不经意间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北京金蝉猴"毛猴"。

在过去的北京庙会上,买来“猴料”,粘制毛猴是一道经典的年节景观。无论富贫,家长们都会为他们的孩子购买一只毛猴作为过年的重要玩具之一。毛猴的制作工艺虽然不复杂,所需工具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一把小刀、一把剪刀和一把镊子就可以制作毛猴。然而,准备工作却至关重要。四味“猴料”虽然常见,但选材却要精挑细选。蝉蜕必须完整无损,尤其是蝉蜕的头部,必须晶莹透亮。辛夷的选择更加考究,必须无霉无畸形,具有优质的毛茸效果,饱满而不易碎裂。

毛猴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再现中国风土市井文化,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过去,毛猴作品主要以反映社合行业、民情风俗为多,有剃头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有的能成为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如“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等等。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毛猴工艺的创新,毛猴创作也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以京剧、音乐、舞蹈、杂技、武术、体育等为主题的创作比比皆是......如今,毛猴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以物拟猴,以猴拟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带领下,重拾北京毛猴艺术,感受百年独特魅力,学习老北京独一无二的手艺,在方寸之间,记录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