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名叫"南庆仁堂"的药铺。某一天,铺内一名负责配药的小伙计因未能如愿侍候好店里的账房先生,遭到了严厉的责骂。小伙计为了不失去饭碗,只能忍受委屈。夜幕降临,他在无聊中整理药材,偶然间发现蝉蜕壳具有一些特殊的形状特点,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来雕刻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他选用了辛夷来制作身体,并巧妙地运用蝉蜕,将其鼻子用作脑袋,前腿用作下肢,后腿用作上肢,然后用白芨作为胶粘剂,将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他拿着这个作品给店里的师兄们看,大家都一致认为非常像那位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内心欣慰,仿佛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情感。于是,世上第一个毛猴应运而生,北京毛猴的原料得以诞生。

随着传播,有心之人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演化成了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品。做毛猴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蝉蜕(知了壳)用于制作头部和四肢,辛夷(玉兰花骨朵)用于身体,白芨用作胶粘剂,木通则作为道具。这些原材料虽然小巧,却需要到中药店专门订购,不容易获取,正是北京毛猴的原料之一。

老北京的毛猴十分有名,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毛猴的头是用蝉蜕的头做成的。毛猴有时还会带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起来的东西,是一味叫白芨中药,把白芨碾成粉末状,再熬成胶状,就是最好的天然粘合剂了,这些都构成了北京毛猴的原料。可以说,老北京传统毛猴全身都是纯天然的。

毛猴作品无不是富含故事情节的生动展示。更加令人惊叹的是,有些作品融合了故事套故事的编织艺术,层层叙事,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创造力。富有才情和敏锐观察力的手艺人,凭借对社会各个领域人物的深刻观察和个人感性认知,将毛猴化身为栩栩如生的角色,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生动地诠释了各种故事情节。毛猴作品过去主要以社会行业和民间风俗为题材,包括剃头、淘粪、倒水、推小车、卖糖葫芦、算卦等。有些作品甚至能组合成完整的系列,例如“老北京系列”等。北京毛猴的原料,正是这些作品的精髓之一,记录了人类百态,传承了独特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