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毛猴的来历,这里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因工作的事情烦闷不已的小伙计在药铺摆弄着蝉蜕时候发现其具有某些形象特征,于是计划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他最后选用辛夷做躯干,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或许正是因为当时无意中的行为,才造就了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增加了一项叫做毛猴的艺术珍藏。

毛猴最早起源于北京,但如今这一技艺已经不再局限于北京,其他城市如天津、河南等也有手工艺人在传承和制作毛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曾为毛猴题写过一首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猴的独特之处,以及手工艺人们的匠心独运。手工艺人们不仅仅是毛猴的制作者,更是创作者。他们能够通过毛猴来展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文章中提到的布景和道具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而每只毛猴都具有独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需要制作者们具备高超的艺术技巧。由于毛猴没有真正的眼睛,因此制作者必须通过巧妙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毛猴的情感,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借助身体的姿态和四肢的粘合位置,可以反映出每只毛猴的内心情感,出色的毛猴作品能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毛猴,一项老北京独有的传统艺术,精巧地将猴子的天然趣味与艺术家的创意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老北京,人们常常在过年时亲手制作毛猴,这一传统被称为“买猴料,粘毛猴”。使用蝉蜕尖头和细小四肢,结合辛夷材料,巧妙地粘合出各种奇妙的形态和动作。这些作品充满幽默、诙谐和写实元素,简单而精致,同时富含老北京市井风情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