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一百多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南庆仁堂药铺中有一位年轻的小伙计,某天他决定开个小玩笑,取笑一下店里的账房先生。当晚,他在药铺里就地取材,使用白芨将蝉蜕、辛夷等中药材巧妙地粘在一起,构造出一个大约一寸高的猴子形象。

中国文化中,猴子一直备受喜爱,被视为富有灵性、聪明伶俐、可爱的动物,代表着吉祥和幸运。古代的文学、绘画和建筑中都充满了对猴子的热爱和赞美,而猴子的形象也常被用来象征封侯拜将的吉祥寓意,成为猴文化的一部分。

毛猴的制作所需材料包括蝉蜕、玉兰花、白芨和木通这四种中药材料。蝉蜕被用来制作毛猴的头部和四肢,而身体部分则使用了玉兰花的花骨朵,这些花骨朵通常带有绒毛,非常适合用来做毛猴的身体。白芨则充当粘合剂,用来将各个部件粘结在一起。

毛猴是一种独特于北京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清朝晚期。它的创作材料和制作工艺十分简单,手工艺人们通过将物品化身为猴,再以猴代表人物,创作出多姿多彩的工艺品。毛猴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原材料本身,而在于匠人们的巧思和艺术构思。

毛猴通过将物品拟人化,再将猴模仿成人物,再加入丰富的场景元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毛猴的各种肢体语言,传达作品的幽默和诙谐,生动展现了中国市井文化。不同毛猴的形态和场景相互配合,演绎出社会各个方面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人生的百态,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时代情感。原创手工艺品非遗,宛如一部保存着老北京历史记忆的活化石,继续闪耀着传统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