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一百多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南庆仁堂药铺中有一位年轻的小伙计,某天他决定开个小玩笑,取笑一下店里的账房先生。当晚,他在药铺里就地取材,使用白芨将蝉蜕、辛夷等中药材巧妙地粘在一起,构造出一个大约一寸高的猴子形象。

在中国文化中,猴子一直备受喜爱,被视为富有灵性、聪明伶俐、可爱的动物,代表着吉祥和幸运。古代的文学、绘画和建筑中都充满了对猴子的热爱和赞美,而猴子的形象也常被用来象征封侯拜将的吉祥寓意,成为猴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以后,特别是清朝晚期,伴随着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兴盛,猴子形象不再崇尚神性,而更多地表现为可爱和滑稽,成为老百姓喜爱的形象之一。此外,民间工艺技艺的蓬勃发展也促成了一种由廉价、普通的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工艺品,即毛猴,因而应运而生。

毛猴的制作所需材料包括蝉蜕、玉兰花、白芨和木通这四种中药材料。蝉蜕被用来制作毛猴的头部和四肢,而身体部分则使用了玉兰花的花骨朵,这些花骨朵通常带有绒毛,非常适合用来做毛猴的身体。白芨则充当粘合剂,用来将各个部件粘结在一起。尽管原本使用白芨作为胶水,但现代通常会采用更方便的胶水替代,而木通则被用来制作毛猴的道具,例如草帽等。

毛猴的制作并非仅仅为了表现猴本身,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赋予其特定场景或寓意,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猴子善于模仿人的行为,动作夸张、表情丰富,给人带来喜感,因此非常适合表现百姓生活中的趣事和笑点。毛猴不仅仅可以展现正面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嘲弄和讽刺等手法表达对一些反面人物和事情的看法,是一种充满思考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北京艺术毛猴,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承载了一百多年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