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某一天,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药铺内有一名负责药物配制的小伙计,他因为未能满足店里刻薄的账房先生的要求,遭受了一顿痛斥。小伙计为了维持自己的谋生之道,只能忍受这份屈辱。夜晚降临,药铺关门后,小伙计心情郁闷,孤独地整理药材。在这个无聊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蝉蜕具有一些奇特的形态特征。这一发现激发了他的创造灵感,他决定运用这些中药材料来雕刻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他选择了辛夷作为主体,然后巧妙地取下蝉蜕的部分,使用白芨作为粘合剂,将它们粘结在一起。最终,一个栩栩如生、既像人又像猴的形象呈现在他眼前,尤其是那张尖嘴猴腮的脸庞。他兴奋地将这个作品展示给店里的师兄们,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它酷似账房先生。小伙计由此感到一阵轻松和满足,仿佛释放了心头的郁闷。就这样,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心人对这一手工艺品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它逐渐演变成了备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北京毛猴的制作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刀、剪子和镊子。制作毛猴的材料也非常简单,全是中药材。去掉头、尾后的辛夷,毛茸茸的非常像小动物的身体,接着再剪下蝉蜕的头爪,用蘸了乳胶的镊子夹着粘上去,毛猴的轮廓的就这么出来了。作为制作毛猴身体材料的辛夷,其实就是秋天里玉兰花形成的花骨朵,它的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用蝉蜕的头作为毛猴的头部,也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整体很协调。将制作毛猴的材料粘结起来的东西,不是普通的胶水,而是一味中药,叫白芨,可谓是天然妙用。

毛猴的制作工艺一度传入社会,随着热心人士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化成了备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也成为了孩子们的独特玩具。微薄的材料成本和简单的制作过程,使得毛猴在北京迅速风靡起来。毛猴曾是老北京庙会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买猴料,粘毛猴”的场景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每个家庭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一只毛猴来庆祝节日。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却不失精致,朴实而充满韵味,因此,北京毛猴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快乐从一代孩子传递给另一代孩子,成为了非遗文化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