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毛猴工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中药铺,背后有着一则有趣的传说。相传,这家药铺的一位小伙计因未能取悦店内的账房先生而遭受责骂,感到非常委屈。晚上,当他在整理药材的时候,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征,与账房先生的尖嘴和小腿相似。于是,小伙计产生了一个创意,决定使用中药材来雕塑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他选择了辛夷木作为身体,巧妙地使用蝉蜕制作头部和四肢,白芨作为粘合剂,再加上木通做的草帽,最终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既不像人也不像猴子的"账房先生"形象。当其他伙计看到这个创意作品时,都觉得非常像店内的账房先生,小伙计感到非常高兴,仿佛宣泄了心头的不满。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毛猴应运而生。

毛猴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全部都是中药,包括蝉蜕、辛夷、木通和白芨等。蝉蜕被用于制作毛猴的头部和四肢,辛夷构成了毛猴的身体,木通则用于制作毛猴的帽子,而白芨则用作粘合剂,将所有部分粘合在一起。这些中药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赋予了毛猴以独特的外观和幽默感。

毛猴的魅力在于其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还承载着北京市井文化的精髓。在过去的老北京,人们常常在过年时亲手制作毛猴,这一传统被称为"买猴料,粘毛猴"。尽管毛猴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其作品富有幽默、诙谐、生动和写实的特点,生动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

近年来,毛猴的制作者不断创新,将新的题材和元素融入到毛猴的制作中,使这一传统工艺保持着活力,继续传承下去。毛猴作为北京的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创意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毛猴的各种肢体语言,表达作品的幽默与诙谐,再现了中国的市井文化,是一门充满创意和魅力的非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