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诞生源远流长,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相传可能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地点位于北京南城的一家名为"南怀仁堂"的药铺。传说中,一些年轻的药铺伙计因为受不了老板的刻薄对待,灵机一动,用一些中药材料制作出了一个"毛猴",这个毛猴的形象用以讽刺老板的刻薄个性,其中包含了"尖嘴猴腮"的元素。老板看到这个有趣的创作后,竟然意识到了商机,便将其中的几味中药单独包装销售,取名为"猴料"。这些猴料可以供家长们购买,用来让他们的孩子自己制作"毛猴"并玩耍,渐渐地,这个传统逐渐成为了老北京逢年过节的一个习俗。

传统的"毛猴"主要由四味中药组成:
蝉蜕:用于制作头部和四肢。蝉蜕是知了蜕下的壳,被用来制作毛猴的头部、爪子和触须,有些蝉蜕上的细毛可以用来制作毛猴的毛发,使其看起来更加逼真。

辛夷:又称玉兰花骨朵,通常用来制作毛猴的身体。它的表面有绒毛,适合塑造身体的部分。
白芨:通常捣碎后用作粘合剂,将蝉蜕、辛夷等部件粘合在一起,确保毛猴的稳固性。

木通:通常切片后形状酷似草帽,过去常用于制作戴草帽的"毛猴"。
然而,由于白芨的粘性不足,通常在现代的"毛猴"制作中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白乳胶或胶水来完成毛猴的制作。

毛猴制作的过程强调拟人化,虽然它的面部没有表情,但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性格和情感。毛猴本身不适合过多的装饰,作品的情感和情景是通过合适的背景、服饰和道具来表现的。
毛猴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每一只毛猴都可以成为独特的艺术品。它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充满了趣味和幽默。毛猴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品,它们是一种生动的情感表达工具,让人们能够在欣赏和创作中找到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