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的起源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在清朝的北京,一名中药铺的小伙计因受到账房先生的严厉训斥而感到非常委屈。但在某个晚上,当他整理药材,特别是蝉蜕时,突然灵感迸发,巧妙地使用了蝉蜕等药材,精心雕刻出一个长相怪异、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形象。当他的师兄们看到这个作品后,无不惊叹其惟妙惟肖,仿佛就是账房先生的缩影。小伙计因此感到非常欣慰,仿佛释放了内心的不满。不久之后,中药铺的老板看到了这个独特的市场机会,开始单独销售蝉蜕等几种中药材,将它们命名为“猴料”。这些药材被家长们购买,供孩子们制作毛猴,这一传统习俗逐渐形成,成为了逢年过节的一项风俗。

毛猴的制作材料都来源于中药。其四肢由蝉蜕制成,而身体则由辛夷,也就是秋天形成的玉兰花花蕾构成,表面覆盖着一层密密麻麻的灰褐色绒毛,这些绒毛在冬季起保护作用,春天来临时逐渐褪去,花蕾绽放成美丽的玉兰花。这些带绒毛的花骨朵和毛猴的身体非常相似,充分展现了天然材料的妙用。毛猴的头部是用蝉蜕制作的,与玉兰花花蕾相得益彰。毛猴有时还戴着一顶由中药材料木通制成的斗笠,而白芨则用来将这些部件巧妙地粘合在一起,也是一种中药。毛猴的制作与自然息息相关,充分反映了传统手工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毛猴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们所展现的市井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内容。欣赏毛猴作品需要耐心,因为它们通常是静态的,置于玻璃罩内。然而,如果你深入品味,就会发现它们越看越有趣味。毛猴的制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其难点在于创作的布景,这需要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制作一只毛猴只是一个开始,你还需要将它融入社会背景和舞台,反映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这是制作者面临的挑战。在一件出色的毛猴作品中,可能有上百只毛猴,而且每只都有独特的动作,这是一项相当大的挑战。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曾非常喜爱毛猴,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半寸猢狲现京都,惟妙惟肖会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毛猴作品的精致和独特之处,强调了毛猴作为一种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