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独特的非遗艺术,毛猴,源自清朝末年。传说,在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中药铺。某天,铺子的年轻伙计因未能满足店内账房先生的要求而遭受了严厉的责骂。夜晚,伙计感到内心郁闷,于是开始玩弄手头的药材。在整理这些中药材料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特定的形状,这让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料来雕塑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

他选择了辛夷作为躯干,然后分别截取蝉蜕的一部分来制作脑袋、前腿和后腿,最后用白芨作为胶水将它们巧妙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酷似"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形象。这位伙计因此感到无比开心,仿佛释放了内心的郁闷。不久后,这个无意中创造的毛猴吸引了药铺老板的关注。老板看到这个作品后,认为这是一个商机,要求伙计将用于制作毛猴的这些中药材料单独挑选出来,并将其命名为"猴料",以供大人们购买回家,为孩子们制作毛猴。出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形象奇特的中药猴儿,使其逐渐演变成了逢年过节的传统,成为备受欢迎的一种手工艺品。就这样,世上第一个毛猴应运而生。

毛猴的制作过程涉及一些中药材料,其中,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制成的,身体则使用辛夷,这是玉兰花在秋天形成的花骨朵。辛夷的表面布满密密的灰褐色绒毛,与毛猴的身体相似,制作中的巧妙运用令人惊叹。而毛猴的头部则由蝉蜕的头部制成,与花骨朵完美匹配。有时,毛猴还会戴上木通制成的斗笠,而将这些部分黏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则是白芨,同样也是一种中药材料。这种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天然成分和巧妙运用。制作毛猴的程序相对简单,首先,使用剪刀去除辛夷的头尾,然后将蝉蜕的头部和爪子剪下,再用镊子夹住并涂抹上乳胶,将它们黏合在一起。等到乳胶干燥后,一件毛猴作品就完成了。

毛猴是一门简单的工艺,只要有一双不太笨拙的手和足够的耐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出毛猴。当然,对于爱好者和大师来说,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毛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掌握,更在于制作者的想象力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因为毛猴是记录生活点滴的一本书。非遗特色礼物——毛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一份珍贵的非遗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