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又被称为半寸猢狲,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术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这个名称源自于其与猴子相似的外形和特征,尤其是全身覆盖的毛发,因而被戏称为“毛猴”。它成为了一种深受民间喜爱的工艺品,传说最初是一位药店的小伙计无意中制作出的小玩意,后来逐渐传扬开来。

制作毛猴的主要原料包括两种中药材料——辛夷和蝉蜕。辛夷是指玉兰花的花蕾,在中药中有这个名字,通常用它来塑造毛猴的身体部分。而“蝉蜕”是知了蜕下的壳,被用来制作毛猴的头部,前腿被用来做后腿,后腿则成为上肢,蝉蜕上的触须被当做猴子的耳朵。一些“蝉蜕”上的细毛可以湿润后用来制作毛猴的毛发,使其看起来十分逼真。
在过去的北京庙会上,买来“猴料”,粘制毛猴是一道经典的年节景观。无论富贫,家长们都会为他们的孩子购买一只毛猴作为过年的重要玩具之一。毛猴的制作工艺虽然不复杂,所需工具也非常简单,只需要一把小刀、一把剪刀和一把镊子就可以制作毛猴。然而,准备工作却至关重要。四味“猴料”虽然常见,但选材却要精挑细选。蝉蜕必须完整无损,尤其是蝉蜕的头部,必须晶莹透亮。辛夷的选择更加考究,必须无霉无畸形,具有优质的毛茸效果,饱满而不易碎裂。

毛猴的制作强调拟人,虽然它的面部没有表情,但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性格和情感。毛猴本身不适合过多的装饰,作品的情感和情景是靠合适的背景、服饰和道具来表现的。
"毛猴儿",是老北京的独特民间手工艺品,深植于北京人的记忆中,充满了地道的京味。这些小猴儿的形象和其中的幽默趣味都深受人们喜爱。传统的毛猴儿完全由中药材制成,以辛夷作为身体,蝉蜕制成头部和四肢,使用白芨研磨成浆作为黏合剂,再搭配木通饮片做斗笠,从而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猴儿。由于所有材料都来自中药,因此毛猴儿也被称为"药材猴儿"。

在探寻北京毛猴文化的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手工艺术品,它不仅传承了历史,也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这种文化不仅是北京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