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朝的京城,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中药铺,内部小伙计常常受到店里的账房先生的责骂。有一天,一个小伙计因为未能如愿侍奉好账房先生而被责骂得体无完肤,他感到心情郁闷不已。夜幕降临后,他在沮丧之际开始摆弄药材,无意中发现蝉蜕等中药材具有一些独特的形状和特点。他灵感迸发,决定使用这些中药材来塑造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

他选择了辛夷作为猴子的身体,然后灵巧地利用蝉蜕的头部和四肢,用白芨作为黏合剂,最后加入了木通等中药,巧妙地制作成了一个栩栩如生、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这个毛猴的形象得到了伙计师兄们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与账房先生惊人相似。小伙计因此感到非常欣慰,仿佛释放了所有的烦恼。

随后,药铺老板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决定将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这几种中药材分别包装出售,并称之为“猴料”,供家长购买,供孩子们在逢年过节时制作毛猴来玩耍。这一传统逐渐传承开来,成为了老北京逢年过节时的一道风景。

以前在老北京,逢年过节,中药铺的老板把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为“猴料”。家长会买来“猴料”给小孩粘毛猴玩。经过非遗传承人们的创作,毛猴们栩栩如生,能卖糖葫芦、能举重、能理发、还能拉洋车……可爱又有趣。辅件的制作考究精细,如老北京系列中的物件,都力求模仿历史实物;有时也要独具巧思,如一个未燃尽的烟头,就可以当作毛猴作品中的火灾现场。行里有句话,叫“七成的道具,三成的毛猴”。一根牙签,穿上几颗红珠子,就成了一串“冰糖葫芦”;一根铜丝,左弯右弯,就做成了一个“小椅子”。

毛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还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小巧玲珑的艺术品能够让人们在欢庆时刻感受到无限的乐趣。数百年前,毛猴是民间最经济实惠的手工艺品之一,如今,它仍然延续了这一特点。毛猴的制作虽然成本低廉,工艺相对简单,但它却是一项耗费时间的工艺。制作一个手工毛猴作品至少需要四到八小时,这还仅仅是对已有样本的简单复制。如果要创作一件全新的毛猴作品,需要更多的时间。有些大型系列作品甚至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毛猴的制作过程需要极大的谨慎,因为其主要材料蝉蜕非常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毛猴的手或脚折断,使数日的辛勤工作付诸东流。老北京民间手工艺品毛猴,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品,更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种文化传承,是老北京的历史与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