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家名叫"南庆仁堂"的药铺内,一个小伙计因上午受到账房先生的责骂而备感郁闷。夜幕降临,他点亮灯光,开始整理蝉蜕。蝉蜕的形状如同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这一发现点燃了他的灵感。他巧妙地使用辛夷做身体,并采用蝉蜕的鼻子、前腿和后腿,以及白芨胶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形象——既非人类又非猴子的"小东西",这就是世上诞生的第一个毛猴。

北京的毛猴艺术起源于中药铺,主要原材料包括蝉蜕、辛夷、木通和白芨。辛夷,又称玉兰花蕾,常被用于治疗鼻炎等疾病。蝉蜕是蝉虫蜕变后的蜕壳,其形状适合制作毛猴的头部和四肢。白芨用作粘合剂,而木通则用来制作毛猴的草帽。毛猴的制作工艺简单,所需工具基本,包括刀、剪刀和镊子。这些工具足以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毛猴。

毛猴以中草药为原材料,因此可以长时间保存。它们不仅反映了老北京的民俗生活和趣味,还代表了北京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2009年,毛猴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强调了它在北京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胡絜青曾为毛猴题写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毛猴以微缩环境模仿人类社会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和百态人情。毛猴作品通过构建情景、使用道具、创造人物角色和氛围,将猴子的灵动和人情味生动呈现,展现了毛猴艺术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