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存在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传说中,一名小伙计因未能满足店里的账房先生而遭受严厉的责骂,深感委屈。晚上,他在烦闷和无聊中,玩弄着各种药材,偶然间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状特点,尤其像那位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这个发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定使用一些中药材来塑造一个类似“账房先生”的形象。他选择了辛夷做身体,然后巧妙地使用蝉蜕的鼻子做头部,前腿制作下肢,后腿制作上肢,最后用白芨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不像人又不像猴子的形象。当他向师兄们展示这个作品时,大家一致认为非常像那位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感到非常开心,仿佛释放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毫无预谋的情况下,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毛猴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辛夷、蝉蜕、白芨、木通等中药材料。这些材料廉价易得,制作者通常需要亲自采集。辛夷是玉兰花在秋天形成的花骨朵,用于制作毛猴的身体。蝉蜕是蝉类蜕变后留下的壳,用于制作毛猴的头部和四肢。白芨则用作胶水,将各部分粘合在一起。木通是一种药材,用于制作毛猴的道具和装饰。制作毛猴需要经过精心的加工和处理,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耐久性。

毛猴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它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和创意,记录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故事。每件毛猴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肢体语言和场景的塑造,反映了人生百态和市井文化。这项非遗工艺将中药与艺术相结合,传承了百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展示了中药的多样用途和天然之美。北京毛猴制作的故事和工艺,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案例,还展现了中药在民间艺术中的独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