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那就是“毛猴”。关于毛猴的起源,传说已经不可考究,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发生在清道光年间。当时,南城一家名为“南怀仁堂”的药铺的几个小伙计,因对老板的苛刻不满,决定用一些中药材料,如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制作了一个名为“毛猴”的玩具,其中一个小伙计戏谑地形容老板为“尖嘴猴腮”。

出人意料的是,老板竟然看到了商机,将这些中药单独包装,称之为“猴料”。这种“猴料”可以供家长购买,让他们的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毛猴,于是这一传统逐渐在老北京逢年过节时流传开来。
传统的毛猴通常由四味中药制成:蝉蜕构成头和四肢,辛夷用来做身体,白芨捣碎后制作粘猴的胶水,而木通则切片后用于制作草帽形状的帽子。现如今,由于白芨的粘度不足,制作毛猴已经不再需要它。

这些中草药构成了毛猴的全部材料,这一独特之处使其在手工艺品中脱颖而出。蝉蜕构成了毛猴的四肢,而辛夷则是其身体的主要材料。辛夷,即玉兰花在秋季形成的花蕾,表面覆盖着茂密的灰褐色绒毛,这些绒毛在寒冷的冬季为花朵提供保护,与毛猴的身体形态非常相似。而蝉蜕构成了毛猴的头部,与玉兰花的花蕾形状也完美契合。有时,毛猴还会戴上一顶斗笠,这也是一种中草药材料,名为木通。这些部分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胶水被称为白芨,同样也是中草药之一。毛猴的所有原材料都来自自然界,这种自然的运用令人惊叹。从这个角度来看,毛猴的创作者显然对中草药十分了解,并与中草药有着密切的联系。
毛猴以多样的肢体语言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幽默和诙谐,生动演绎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下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这些栩栩如生的表现背后,是手艺人们巧妙的智慧和创意。

老北京的毛猴,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它以中草药为原材料,以创意和智慧为灵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无论是作为礼物还是收藏品,毛猴都代表着老北京的传统和精湛的手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