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这个特殊的民间工艺品的原料主要来自中药材,而其发明者却是一位不起眼的药铺小伙计。故事发生在清道光年间,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南庆仁堂"药铺。店铺的掌柜是一位尖酸刻薄的人,经常无故责骂伙计们,而这些伙计们地位低微,不敢招惹店铺的高级官员,也就是所谓的"账房先生"。这些伙计们在药铺没有单独的住宿,通常会在药材库里度过夜晚。某天晚上,一位曾被掌柜责骂过的小伙计却睡不着,内心郁闷不已。他开始漫无目的地摆弄周围的药材,偶然发现蝉蜕(也称季鸟猴儿)的形状与人有些相似。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来制作一个"账房先生"的模型,以排遣自己的郁闷之情。他选取了辛夷(玉兰花蕾)作为身体,将蝉蜕巧妙地裁剪,以它的头部作为脑袋,前腿成为下肢,后腿制成上肢,最后用白芨胶水将它们粘合在一起。于是,一个奇妙的小猴子形象就这样诞生了。小伙计非常开心,邀请其他伙计前来观赏,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个形象非常像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通常情况下,这些伙计们都被"账房先生"欺负,但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方式。就这样,在毫无预谋的情况下,世界上第一个毛猴就这样诞生了。

将蝉蜕、辛夷和木通这些部分黏合在一起的物质曾被称为白芨,它也是一种中草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黏合剂发展并演变成了木匠鳔胶,现今则多使用普通的白乳胶。选择胶水并不仅关乎成本和黏合强度,还考虑美观因素。如今,许多工匠采用透明的进口胶水代替传统的胶水来粘合材料。辛夷和蝉蜕的结合已经使毛猴形似人类,但要展现各种不同的人物和姿态,需要适当的"服装",以及与不同环境相适应的立体背景。过去的艺人通常使用中药材木通来制作毛猴的帽子,而服饰和道具则使用了"通草"和"灯草"等材料。如今,毛猴艺人更加巧妙地利用废弃物品,根据现有材料灵活创作,发挥所得之材。

近年来,毛猴的题材呈现出创新的趋势,不仅保留了传统题材,还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毛猴已经从儿童玩具逐渐发展成室内装饰品,备受国际友人推崇,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尽管毛猴的制作材料相对简单,但制作者的艺术构思却异常巧妙。通过对社会各类人物形象的观察和个人感性认知,艺人们将猴子与各种人物形象巧妙融合,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品。过去,毛猴作品主要反映社会行业和民俗风情,包括理发师、粪夫、送水工、小推车手、糖葫芦贩卖者、算命师等等,每个作品都生动逼真、滑稽可笑,让人感到愉悦。因此,毛猴作品一直在普通民众中享有一定的市场,有些作品甚至能够组成一组完整的艺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