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是一项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非遗传统艺术。它的主要材料包括蝉蜕的头部和粗壮的前爪,以及毛茸茸的辛夷,这些材料都是中药材。相传,毛猴的首创者是一名在药铺工作的小伙计。有一天,他因为白天被账房先生无端地狠批了一顿,感到非常愤怒和委屈。晚上,他在整理蝉蜕时,偶然发现蝉蜕的头壳看起来非常像药铺的尖嘴猴腮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突发灵感,取来了辛夷(玉兰花在干燥后的花蕾),用它做身体,再分别截取蝉蜕的头部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然后用粘合剂将它们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结果,一个酷似人形的小物品诞生了,这就是世上第一只毛猴。

制作毛猴的工艺并不复杂,制作工具也非常简单,一把刀、一把剪、一把镊子就能做毛猴,但准备工作却很重要。四味“猴料”(辛夷、蝉蜕、白芨和木通)虽然很常见,但选料十分讲究。蝉蜕要没有残损、没有断裂,尤其是蝉蜕的头,要晶莹明亮才行。辛夷则更讲究,要不发霉、不畸形、毛茸效果好、饱满不易碎裂。毛猴的用料虽简单,但是手工艺人们用他们的巧思赋予了毛猴深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凭着对社合上各种人物形象的观察和个人的感性认识,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

过去,毛猴作品主要以反映各个行业、民情风俗为多,有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有的能成为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如“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等等。让“毛猴”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再现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藏丰富的幽默与诙谐,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人生百态。毛猴虽然没有面部表情,但却以动态和造型来传递各种情感,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看了能够开怀大笑。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力,让毛猴能够跨越数百年的历史,即使在众多华丽工艺品已经被历史淹没的今天,它依然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以物代猴,毛猴传递了各种情感,将猴子的天然趣味与艺术家的巧思和创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猴代表人,再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风情和生活百态。作为一种非遗传统,毛猴既是一份精致的艺术品,也是一份传承的珍贵礼物,适合用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