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地点是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一位小伙计因未能伺候好账房先生而受到责骂,晚上他沮丧地整理药材时,偶然发现了蝉蜕的特殊形状。这个灵感促使他决定用药材塑造一个像账房先生的作品,选择了辛夷作为躯干,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然后使用白芨作为粘合剂。这作品看起来既像人又像猴,被称为"账房先生"。这无意中诞生了世上第一个毛猴,随后被有心人加以完善,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制作毛猴所需的材料包括蝉蜕、辛夷(玉兰花骨朵)、白芨和木通。辛夷作为毛猴的身体,蝉蜕则被用来制作头部和四肢,而白芨则起到粘合的作用。虽然这些材料简单,但制作毛猴需要一把刀、一把剪刀和一把镊子等基本工具,再加上艺人的巧手和创意。

毛猴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同时也生动演绎了人生的各种情感。过去的毛猴作品反映了各行各业和民间风情,如剃头师、卖糖葫芦的小贩、挑水工等等。一些作品甚至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系列,如“县官出巡”、“婚礼队伍”等。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毛猴工艺的创新,毛猴的创作也不断涵盖新的题材,如京剧、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和体育等领域。

今天,老北京毛猴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在非遗文化传承者的引领下,人们重新探索北京毛猴的艺术,感受其百年来的独特魅力,学习老北京独具特色的手艺,在微小的艺术品中记录着人生的百般风景。这一非遗传承不仅保留了北京市井文化的珍贵记忆,还展现了艺人的创造力和传统工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