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清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药铺伙计,他因未能满足店里的账房先生而受到尖酸刻薄的斥责。小伙计感到委屈,但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忍气吞声。晚上,在烦闷之际,他无聊地玩弄着各种药材,突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状特点,其中尤其像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他顿生灵感,决定使用中药材来雕刻一个模仿账房先生的小雕像。他选用了辛夷做雕像的身体,然后分别截取了蝉蜕的一部分做头部,用白芨胶将这些部分粘合在一起。最终,他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既像人又像猴子的形象。

这个创意,这个毛猴,世上第一个毛猴,让他感到非常开心,仿佛找到了宣泄内心不满情感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心人将这一创意传承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毛猴以生动模拟人类的动作和市井生活场景为主题。它的制作材料全部来自中药材,这或许与其起源有关。主要包括辛夷、蝉蜕、白芨和木通等成分。辛夷是玉兰花在冬季形成的花骨朵,被用来制作毛猴的身体。蝉蜕则是老百姓俗称的知了壳,用来制作毛猴的头部和爪子。木通是一种药材,被用来制作毛猴的草帽。而白芨是最早用来制作毛猴所需的胶水,将其捣碎后,加热兑入少量水,就可以作为粘合剂。尽管现今多用乳胶替代,但传统的方法仍然可行。制作毛猴所需的工具同样简单,包括一把刀、一把剪、一把镊子。在制作毛猴时,首先使用剪刀修整辛夷的头尾,接着将蝉蜕的头部和爪子剪下,然后使用镊子蘸取乳胶,将它们粘贴在一起。等到胶水干燥后,一件完整的毛猴作品就制作完成了。

毛猴——老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品,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在过去的老北京,“买猴料,粘毛猴”曾是百姓人家过年必有的一景,用蝉蜕尖尖的头壳和细小的四肢搭配以辛夷做成的毛茸茸身子,粘合成千奇百怪的造型动作,或幽默、或诙谐、或写实,简单中夹杂着精致、朴素中却又饱含着四九城外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原创非遗手工艺品,宛如一部保存着老北京历史记忆的活化石,继续闪耀着传统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