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寸猢狲",听上去似乎是某种猴子的名字,但实际上,它并非自然界的动物,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精致民间艺术品,也被称为"毛猴"。这个有趣的故事起源于同治年间,发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家名叫"南庆仁堂"的药铺。一天,负责配药的小伙计因未能满足账房先生的要求而受到了责骂,他内心充满了烦闷。在整理药材时,他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状特点,于是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料来塑造一个"账房先生"的形象。他选择了辛夷来做身体,截取了蝉蜕的鼻子做头部,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然后用白芨胶将它们粘合在一起,一个独特的艺术品——毛猴,应运而生。

虽然毛猴没有真正的眼睛,但它经手工精心制作,能够生动地表现各种情感,包括喜怒哀乐。毛猴的制作所需主要原材料被称为“猴料”,包括玉兰花骨朵和蝉蜕,即蝉虫蜕下的外壳。这两种材料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毛猴作品的成就和保存寿命。玉兰花骨朵通常在冬季成熟,采摘的时机要掌握得当。而蝉蜕则可以在药店购买,也可在野外收集,不过选择优质的蝉蜕材料至关重要。

毛猴的制作工艺曾一度传播广泛,不断改进,逐渐演化成备受欢迎的手工艺品,也成为孩子们独特的玩具。其微薄的材料成本和简单的制作过程使得毛猴在北京迅速风靡。毛猴曾是老北京庙会上的一道独特景观,每年过年时,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制作毛猴,这一传统至今仍然保持。它以其朴实而充满韵味的制作工艺,将快乐代代传承,成为北京文化遗产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如果您在寻找非遗礼物,毛猴无疑是一项有趣且富有文化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