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起毛猴,它的背后其实还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在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南庆仁堂"的药铺中,有一位小伙计因为工作时非常无聊,于是就在药铺摆弄起蝉蜕。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这些蝉壳具有某些形象特征,便计划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最后,他选用辛夷做躯干,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后来,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了商机,便把把蝉蜕等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为“猴料”。家长们知道后也纷纷买下“猴料”,用来给小孩粘猴玩,久而久之就成了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

毛猴,作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之一,代表着北京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传统。它的制作主要依靠四味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将这些材料按照人体的肢体特征粘接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猴状作品,供人们欣赏。毛猴体现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和生活趣味,是老北京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对于传统的老匠人来说,制作毛猴时的布景不能随意描绘,必须忠实地保留几十年前老北京的风貌。

毛猴的创作领域广泛,充满了无限的创意。作品的题材大多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点,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生动塑造,毛猴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中药原料,而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文化载体。虽然毛猴是无声的作品,但它们仿佛在讲述着历史和故事。每一件用心创作的毛猴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作品本身既是毛猴的情感表达,也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品味一件毛猴作品就像是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这是毛猴的魅力所在。

老北京毛猴手工艺品,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永远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