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的起源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传说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地点在北京南城的一家叫做"南怀仁堂"的药铺。故事中讲述了几位年轻的药铺伙计,因为受不了老板的刻薄对待,灵机一动,用一些中药材制作出了一个"毛猴",这个毛猴的形象讽刺着老板的尖酸刻薄。令人意外的是,老板竟然看出了商机,将其中的几味中药单独包装销售,称之为"猴料"。这些猴料成了家长们购买的对象,他们买来让孩子们亲手制作"毛猴",并以此玩耍。渐渐地,这个传统逐渐在老北京的年节庆典中传承下来。

传统的"毛猴"通常由四种中药组成:蝉蜕,用于制作头部和四肢;辛夷,也称玉兰花骨朵,因其表面有毛茸茸的绒毛,适合做身体;白芨,通常捣碎后用作粘合剂;木通,切片后形状酷似草帽,过去常用于制作戴草帽的"毛猴"。然而,如今由于白芨的粘性不足,通常在现代的"毛猴"制作中不再使用。

辛夷和蝉蜕的组合赋予了毛猴基本的人形特征,但要展现不同的人物和情境,需要借助各种装饰和立体背景。传统上,制作者经常使用一种名为“木通”的中药材料来制作毛猴的帽子,同时使用“通草”和“灯草”等材料来制作服饰和道具,以呈现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而今,毛猴的制作者更加具有创造力,他们善于利用废弃物和现成材料,根据需要进行精巧的组合,以创造多样化的毛猴作品。之前所说的“白芨”作为粘合剂,曾经是一种中药材,后来被木匠鳔胶所取代,而如今通常使用普通的白乳胶来完成毛猴的制作。这些不断的创新和演变使毛猴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其独特魅力。

毛猴以多样的肢体语言,生动再现了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幽默和诙谐,精彩演绎了人生的各种情感,真实记录了各种生活百态。这些栩栩如生的表现背后,是手艺人们巧妙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作为独特的手工艺品还是送礼之选,北京毛猴都是一份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的精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