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清朝京城一家中药铺里,小伙计遭到了账房先生的责骂。正当他委屈不已时,灵感突然涌现,他用蝉蜕等药材粘制出了一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师兄们一看,惊讶地发现极其逼真,小伙计松了口气。此后,中药铺老板察觉到这一商机,开始单独包装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药材,称之为“猴料”。家长购买“猴料”供孩子粘制毛猴,逐渐演变成了逢年过节的传统活动。

毛猴的制作主要使用四种中药:蝉蜕用于制作头和四肢,辛夷制作身体,白芨则充当粘合剂,而木通则是用来制作道具。蝉蜕是蚱蝉羽化时蜕下的外壳,又被称为“知了壳”。辛夷是指玉兰花的花蕾,采摘需在早春腊月之前进行,以确保它们生长饱满,避免花芽的出现和外皮的开裂。这些材料简单,制作工具也基本只需要一把刀、一把剪和一把镊子,就能创造出属于毛猴的世界。通过粘贴身体和调整四肢的角度,可以赋予毛猴各种不同的动作和造型。辛夷鼓的平面朝前,用于制作腹部,而凹凸的一面朝后,用于制作背部。毛猴的制作更侧重于道具和场景的设计,以确保所制作的毛猴具备足够的情感和吸引力。这需要制作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巧妙的构思能力。

辛夷、蝉蜕、白芨和木通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药材,因为艺人的创意和技艺,被巧妙地融合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传承了悠久的中药文化。毛猴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充满了丰富的幽默和诙谐,演绎了人生的欢乐、愤怒、悲伤和幸福,真实地记录了人生的多彩面貌。在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背后,蕴藏着手艺人们巧妙的智慧和创造力,将传统工艺与艺术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