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一家药铺名叫“南庆仁堂”。这家药铺的老板性格刻薄,常常无缘无故责骂伙计,使伙计们只能默默忍受。一天,药铺里的一名伙计又遭到老板的责骂,感到郁闷的他在整理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的形状非常像老板的尖嘴猴腮。受到灵感的启发,他巧妙地利用中药材辛夷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老板”形象,将蝉蜕的头作为猴子的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再加上木通制成的斗笠,最后以白芨胶粘合各部分,一个活灵活现的毛猴应运而生。这个小玩意让师兄们捧腹大笑,竟然看出了商机,于是“猴料”成为了药铺的特色产品,从此,北京毛猴开始了其非遗之路。

北京毛猴是一项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创造过程和栩栩如生的艺术表现而著名。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全部材料都来源于中药,包括辛夷、蝉蜕、白芨等,这些材料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了精致的毛猴形象。正因如此,毛猴又被称为“药材猴儿”。

传统的北京毛猴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富有幽默感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百态,记录了北京市井文化的点滴,传达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将猴子的自然趣味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还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过去的老北京庙会上,“买猴料,粘毛猴”曾是每到过年必不可少的一幕,无论贫富,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一只毛猴,使其成为一种传统的节日习俗。虽然毛猴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其中蕴含的精致和韵味使其独具魅力。数百年来,北京毛猴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代代相传,从一代孩子的手中传递到另一代孩子的手中,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传统。

如今,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北京毛猴制作工艺的不断提升,它也不断创新出新的题材,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生活的主题,同时作为北京的一种特色纪念品,吸引了国际游客的关注,进一步推广了北京毛猴的知名度。毛猴,作为一项传统的非遗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创造方式和生动的艺术表现,持续地传承着中国的文化遗产,为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