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毛猴是老北京人民中非常受欢迎的玩具。即便家庭再贫困,也会为孩子购置一只毛猴。在老北京的庙会上,“买猴料,粘毛猴”成为过年期间的必看景观。无论社会阶层地位如何,人们都会购买毛猴来庆祝节日。这些毛猴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数百年间以其无穷的魅力代代传承,将欢乐与艺术传递给了不同时代的孩子。正如老舍夫人胡絜青所形容的,毛猴是“半寸猢狲献京都”,通过精妙的工艺再现了丰富多彩的习俗。它以白描技法呈现微妙之处,创造出独具韵味的艺术品,堪比珠宝的价值。

毛猴以模拟人类动作和生活场景为主题,反映市井生活。毛猴的制作材料全部来自中药材,这可能与其起源有关。包括辛夷、蝉蜕、白芨、木通等,其中辛夷是玉兰花越冬的花蕾,用于制作毛猴的身体,蝉蜕是一种被俗称为知了壳的材料,用于制作头部和四肢,而木通是一种药材,用于制作毛猴的斗笠。白芨则是最早用于制作毛猴所需的胶水,虽然现在一般使用乳胶。制作毛猴的工具简单,包括一把刀、一把剪刀、一把镊子。毛猴的制作过程包括修剪辛夷,剪下蝉蜕的头部和四肢,然后使用乳胶将它们粘合在一起。一旦胶水干燥,一件毛猴作品就完成了。尽管毛猴制作看似简单,但其难点在于创作的布景,这需要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制作一只毛猴只是开始,还需要将它融入社会和舞台的背景,反映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这是制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微缩世界中,树枝变成了毛猴的道具,鞋眼拆卸下来变成了毛猴的礼帽,人们丢弃的纸夹子和旧铁丝成为了毛猴骑的小三轮车。毛猴制作者不仅需要巧妙构思,还需要将多年来积累的手工艺技能用于毛猴场景的创作。毛猴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品,它们体现了世界各地百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生产的兴起,许多手工艺品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剩下回忆。而毛猴却留存了下来,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在2009年,毛猴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其传统地位和重要性的认可。

通过毛猴,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手工艺,还可以窥见老北京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将老北京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魅力传递给了新一代,使毛猴成为了非遗手工艺品中独特而珍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