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朝时,一名小伙计在京城一家中药铺受委屈后,用中药材料塑造了一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形象,这个创意迅速受到欢迎,成为毛猴的起源。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汉族手工艺品,将自然界中猴子的机智和活泼与艺术家的创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制作毛猴所需的原料主要分为两类。首先是毛猴的身体部分,通常选用辛夷花骨朵,这种材料在不同地区的开花时间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类似猴毛的质感。另一种原料是毛猴的四肢和头部,通常采用蝉蜕,即知了羽化后蜕下的外壳。将这两种材料巧妙地粘合在一起,便能够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毛猴艺术品。尽管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通常会使用更适宜的材料替代白芨作为黏合剂,并采用其他材料代替木通来制作帽子,但这并没有减弱毛猴的魅力。民间艺术家通过独特的创意和巧妙的技巧,将这两味中药巧妙地融入到毛猴作品中,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微缩景观,生动地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记录了人生的百态。

2009年,毛猴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表彰其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杰出贡献。毛猴通常尺寸较小,约为三四厘米,制作门槛并不高,熟练的人很快就能掌握。然而,要使拟人化的毛猴栩栩如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心思。毛猴没有面部表情和眼睛,因此必须依靠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诉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