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非遗手工艺品北京毛猴,毛猴的诞生充满了趣味的故事。据传,在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这家药铺的小伙计常因工作单调而受到店里的账房先生责骂,心情郁闷。然而,在一个晚上,他在整理药材时意外发现了蝉蜕具有独特的形状,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决定用这些中药材料来雕塑一个像账房先生的小雕像。

小伙计巧妙地选用了辛夷作为身体、蝉蜕的鼻子作头部、前腿作下肢、后腿作上肢,然后用白芨作为黏合剂将它们粘在一起。最终,他创造出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形象,既不像人也不像猴子,但却引人发笑。这个创意受到了店里师兄们的喜爱,大家认为它像店里的账房先生。
药铺老板看到这个有趣的创意后,决定将蝉蜕等中药材料单独包装并出售,给它们取名为“猴料”。这些材料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他们购买来供孩子们制作毛猴玩偶。这个传统传承了下来,成为逢年过节的一项习俗。

毛猴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手工艺品,它用四味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等,模仿人体肢体特征,巧妙地粘合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猴状作品,供人们欣赏。毛猴反映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和生活趣味,是老北京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
这些毛猴作品包括各种不同的职业,如理发师、粪夫、送水工、摊贩、算命先生等,还有一些完整的作品,如县官出巡、婚礼队伍等,都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现代的毛猴作品也融入了当代元素,包括打NBA、弹吉他、追求爱情等情节。

毛猴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它透过幽默和诙谐的方式,生动地演绎着人生的各种情感和经历,记录了人生百态。它是中国风土市井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老北京文化的珍贵遗产。这个简单而有趣的非遗手工艺品,让我们看到了创意和智慧可以从最简单的材料中诞生,成为受人喜爱的民间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