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兴起的一项手工艺就是毛猴制作。传说起初毛猴的制作是为了开玩笑。在一家中药铺,一个小伙计因为遭到账房先生的责骂,感到郁闷不已。正巧他发现了蝉壳,觉得它看起来就像那位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于是他决定把蝉壳与其他中草药结合,制作了一个“毛猴”。后来,药铺老板看到了商机,将蝉蜕、辛夷、白芨、木通等多种药材单独包装出售,称之为“猴料”,供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北京毛猴的制作材料都来自自然,非常简单,正如我们在下面的内容中将详细描述的那样。

他们将蝉壳的头部和四肢取下,用作毛猴的头和四肢,而身体则由一种名为辛夷的中药材制成,辛夷是指玉兰花的花骨朵,其表面有一层类似毛猴皮毛的灰褐色绒毛。接着,他们将一种名为白芨的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水,制成天然的胶水。最后,将所有材料粘合在一起,一个栩栩如生的毛猴就制作完成了。

做“毛猴”的材料就是取蝉蜕和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儿,用毛茸茸的花骨朵做猴身,用蝉蜕的头和爪子做毛猴的手和四肢,用剪刀、镊子、胶水、纸、锡箔等工具粘贴,一只毛猴就“现世”了。只要知道到哪能买到材料,谁都能做毛猴,但谁做得生动,谁能把一个平面的故事用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差别了。做毛猴主要是有创意,要自己研究,这个靠的是悟性和平时大家对生活的观察。

“北京毛猴”又名“中国蝉蜕”,手艺人将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药,按照人体的肢体特征,巧妙粘接为活灵活现的猴子形象,配以生动写实的老北京场景,与富有文化内涵的故事情节,组成了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北京毛猴的制作材料,正是这些作品的灵魂之一,记录了人类百态,传承了独特的文化遗产,而且我们刚刚详细描述的制作过程,正是揭示了北京毛猴的制作技巧与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