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相传在清朝年间,有个药铺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的骂,忍气吞声不敢发作。摆弄着手里的药材蝉蜕,觉得蝉蜕尖尖的嘴“像极了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他于是就用蝉蜕和辛夷(玉兰花骨朵)、白芨、木通等其它几味中药粘出一个“毛猴”来取笑账房先生,算是出了口气。师兄们觉得有趣,纷纷效仿做起来,后来做毛猴的手艺流传开来,这几味中药还被称为“猴料”。由于毛猴的形象活泼生动,专门有一首诗这样描写它:“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毛猴,作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之一,是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靠四味中药材--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的猴像,成为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民间艺术品,展现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生活趣味,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传统的老匠人眼中,毛猴布景不能什么都描绘,必须留住几十年前老北京的风貌,有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还有一组完整作品的,像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现在的毛猴也有很多融入了现代的因素,像打NBA,玩吉他的,求爱的。毛猴,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它在再现着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又诙谐幽默,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人生百态,就像它当初的诞生一样。

“北京毛猴”,又被戏称为“中国蝉蜕”,是一项独具特色的艺术制作。工匠们以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这四种中草药为原材料,以模仿人体的肢体特征,巧妙地将它们粘接在一起,打造出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这些毛猴作品不仅栩栩如生,还融入了老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场景,以及富有情感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绝妙的艺术境界,将猴子的自然趣味与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