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的一天,发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的一家名叫"南庆仁堂"的药铺里。这里的一名年轻配药伙计,在上午遭受了账房先生的无端责骂,心头郁闷不已。当药铺早已打烊,房间里只有微弱的灯光照着他,他开始整理蝉蜕。蝉蜕的尖尖头壳和纤细的四肢,不禁让他联想到药铺的掌柜,这位长相极为特殊,以尖嘴和猴腮而著名的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灵光一现,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像账房先生的小雕塑。他选取了辛夷作为身体的主要材料,然后巧妙地使用蝉蜕的鼻子来制作脑袋,前腿和后腿成为下肢和上肢的部分,最后用白芨胶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不似人又不似猴的小雕塑。这个奇特的创作,据民间传说,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毛猴的诞生。

毛猴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药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民间艺术家的巧思和巧手,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栩栩如生地记录了风俗习惯、街景巷貌、趣闻轶事等,制作成一个个生动的微缩景观。在制作毛猴作品时,最大的挑战并非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所需的各种道具。毛猴的场景展示出北方的宽敞北房,明亮的窗户,高高的风斗上贴着大红“福”字,房檐下挂着防漏油的铝皮桶,窗台上晒着新采回的红柿子。各种场景中的人物生动活泼,从摇煤球、摊煤渣的勤劳工人到滚铁环的小孩子,再到戴着“红箍儿”的居委会大妈,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这些场景通过精美的北京毛猴艺术品展示出来,真实地再现了北方的生活场景和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

毛猴与其他工艺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越做越难的手艺,因为做毛猴的过程中要想的东西太多了,随时随地都需要灵感。毛猴没有鼻子和眼睛,它的喜怒哀乐都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如果要表现毛猴上三轮车,两只手往哪放、先上哪个脚,都要事先想清楚,这就需要手艺人心中有生活。虽然毛猴只有人的拇指大小,但配上不同的创意和场景,能够表达的主题十分丰富有趣。制作毛猴的手艺人多是上了年岁的人,记忆中的一些老街景、老房子、老行当,可以说一砖一瓦都刻在他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最终这些都成了毛猴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