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又被戏称为“活生生的漫画”,毛猴工艺起源于北京,而非专门的工坊,背后还有一段富有趣味的传说。相传在清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一家中药铺的老板性格刻薄,常常责备店内的伙计,众人无奈忍受。有一天,药铺里的一名小伙计再次受到责备,晚上在整理药材时,无意中发现蝉蜕(知了蜕壳)尖尖的头和纤细的四肢,竟然像老板那张尖嘴猴腮的脸。于是,他灵机一动,选用了辛夷做身体,再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粘接,于是一个惟妙惟肖的尖嘴猴腮的老板形象诞生了,师兄们纷纷认为十分相似。辛夷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与猴子的身体特征极其相似,因此被人们称为“毛猴”。就这样,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那名小伙计制作的毛猴无意中被老板发现了,精明的老板看出了商机。他让伙计将制作毛猴所需的中药材挑选出来,并取名为“猴料”,供大人们购买回家让孩子制作玩耍。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形态奇特的中药材毛猴。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和简单的制作工艺,使毛猴迅速风靡整个北京城。

北京毛猴的制作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刀、剪子和镊子。制作毛猴的材料也非常简单,全是中药材。去掉头、尾后的辛夷,毛茸茸的非常像小动物的身体,接着再剪下蝉蜕的头爪,用蘸了乳胶的镊子夹着粘上去,毛猴的轮廓的就这么出来了。作为制作毛猴身体材料的辛夷,其实就是秋天里玉兰花形成的花骨朵,它的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是保护花过冬的外衣。用蝉蜕的头作为毛猴的头部,也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整体很协调。将制作毛猴的材料粘结起来的东西,不是普通的胶水,而是一味中药,叫白芨,可谓是天然妙用。

毛猴以多样的肢体语言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中国风土市井文化,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幽默和诙谐,生动演绎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下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这些栩栩如生的表现背后,是手艺人们巧妙的智慧和创意。作为非遗文化的一部分,毛猴代表着传统匠心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文化的礼物,将历史和创造力融为一体,传达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