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又称为"半寸猢狲",起源于晚清时期,因其浑身披毛,长相和形态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称之为"毛猴",是一种民间工艺品。相传最初是药店中的小伙计无意之中制作出来的小玩意,后逐渐流传。制作毛猴主要使用两味中药——辛夷和蝉蜕。辛夷是玉兰花的花蕾,在中药里叫做"辛夷",一般用它做"毛猴"的猴身,而"蝉蜕"则是知了壳,用它的头做猴脸,前爪做"毛猴"的后腿,后爪做上肢,触须当猴子的耳朵,有一些"蝉蜕"上的毛可以弄湿了做猴子的毛发,十分逼真。

北京的毛猴手工艺的制作材料为辛夷、蝉蜕、白芨、木通等,极其低廉,低廉到不是专业匠人都买不到这些材料,只能靠自己去采集了。或许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什么工艺品的材料能够比毛猴更廉价了。辛夷是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做毛猴的身子。蝉蜕是老百姓俗称的知了壳,做头爪。木通是一种药材,做草帽。白芨是最早制作毛猴需要的胶水,把它捣碎了,兑点水一加热,就可以当胶使了,不过现在都改用乳胶了。"猴料"选好后,制作前还需要进行小小的加工,特别是蝉蜕。蝉蜕的头和脚要小心地扯下或剪下。脚还要放到温水里浸泡软化,并把需要的前腿和后腿拿出来,摆好所需要的角度晾干,然后将多余的地方剪去。制作毛猴时首先用剪刀把辛夷的头尾去掉,再取出蝉蜕已经晾干的前腿和后腿,用镊子夹着蘸了白芨熬成的糊糊或乳胶粘上去,等晾干了,一件毛猴作品也就完工了。

北京的毛猴手工艺可以被视为民族文化意识和想象力的多维体现。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毛猴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信息,同时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与民族或地区特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相结合,展示了民族或地区的个性和审美习惯。因此,大多数毛猴作品都以生活场景为题材,既反映了节气的变化,又融合了时代的特点。这些作品不仅使当代人能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让后代了解过去时光中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北京的毛猴手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