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毛猴

毛猴的创始有着这个传说。相传在清朝京城的一家中药铺里,一位小伙计遭到了账房先生的责骂,感到委屈无助。然而,在一天的黄昏,当他整理蝉蜕等药材时,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思妙想。他用这些药材粘合成了一个形象怪异、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
北京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毛猴这个传奇故事由此开始。师兄们看后都觉得惟妙惟肖,仿佛就是账房先生的缩影。小伙计因此松了口气。随后,中药铺老板看到了这个有潜力的市场,开始单独销售蝉蜕等几种中药材,将其称为“猴料”。家长们纷纷购买“猴料”给孩子,让他们用来制作毛猴,这一传统逐渐形成,成为了逢年过节的一项风俗。

北京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毛猴所需的制作材料包括辛夷、蝉蜕、白芨、木通等,极其低廉,低廉到不是专业匠人都买不到这些材料,只能靠自己去采集了。或许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什么工艺品的材料能够比毛猴更廉价了。辛夷是玉兰花越冬的花骨朵,做毛猴的身子。蝉蜕是老百姓俗称的知了壳,做头爪。木通是一种药材,做草帽。白芨是最早制作毛猴需要的胶水,把它捣碎了,兑点水一加热,就可以当胶使了,不过现在都改用乳胶了。在北京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毛猴中,这些原材料经过巧妙的处理,最终变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艺品。
在这个微缩世界里,树枝变成毛猴的家什;鞋眼拆下来变成毛猴的礼帽;人们丢弃的纸夹子和旧铁丝变成了毛猴骑的小三轮车;装修废弃的石膏板在他手中贴上“门窗”,变成了一堵斑驳的老墙……不仅拥有巧思,手艺人还得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手工艺功夫用在毛猴场景的营造上。

北京传统非遗手工制作毛猴是一门传承千年的手工艺,它不仅代表了匠人的巧思和技艺,更承载了中国市井文化的精髓。虽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但在2009年,毛猴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