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的北京南城,有一家名为“南怀仁堂”的药铺,其老板性格刻薄,常常欺压店里的小伙计。一天,一位负责配药的小伙计因未能取悦老板而受到严厉的责骂,小伙计感到委屈,只能默默忍受。然而,当他在晚上独自整理药材时,无聊之下偶然发现蝉蜕的形状与老板的某些特征惊人相似。这一发现激发了他的创意,决定用中药材来塑造一个"老板"的形象。他选择了辛夷(玉兰花骨朵)作为身体,截取蝉蜕的头作为脑袋,前腿和后腿分别作为下肢和上肢,并用木通制作了草帽。最后,他使用白芨作为粘合剂,将这些材料粘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像人又像猴子的生动形象。小伙计向师兄们展示这个创作,他们都认为这个形象非常像店里刻薄的老板,尤其是那尖嘴猴腮的特点。小伙计因此感到非常开心,仿佛是出了一口闷气。

不久后,老板发现了这个小玩意,但与其生气,他却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将这四种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之为“猴料”,并在药铺里销售。这个有趣的玩意很快受到了欢迎,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北京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

"毛猴"的制作所需材料全部源自中药,主要包括蝉蜕和辛夷(玉兰花骨朵)。蝉蜕是蚱蜢羽化时蜕下的外壳,也被俗称为"知了壳",而辛夷则是指玉兰花在秋季形成的花骨朵。辛夷花骨朵覆盖着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这些毛茸茸的细毛是为了保护花在冬季的过冬。然而,要制作出"毛猴",需要经历一系列繁琐的准备步骤,包括分离、清洗、晾干和防腐处理。尽管"毛猴"看起来很小巧,但其制作工艺却一点都不简单。在加工"毛猴"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蝉蜕很容易破碎,制作者必须保持冷静,专注于工作,不受任何干扰。

毛猴是一种供人们玩赏的精致民间艺术品,它展现了老北京民俗文化与生活趣味,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每个"毛猴"作品都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微型艺术品,通过其独特的工艺和人物表情,表达了生活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欢乐。传统的毛猴制作多以反映旧时的社会行业、民俗风情为主,而在毛猴作品中,毛猴一般都不会是单独出现的,通常是以几只甚至几十只毛猴出现,这增加了作品的趣味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