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7年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上,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药铺伙计,某天因未能满足店里的账房先生而受到了尖酸刻薄的斥责,让他备受委屈。晚上,他在烦闷之际,无聊地玩弄着各种药材,突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状特点,其中尤其像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他顿生灵感,决定使用中药材来雕刻一个模仿账房先生的小雕像。他选用了辛夷做雕像的身体,然后分别截取了蝉蜕的一部分做头部,用白芨胶将这些部分粘合在一起。最终,他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既像人又像猴子的形象。当他向师兄们展示这个创作时,大家都惊叹不已,因为它极富细节和独特的尖嘴猴腮特点。小伙计因此感到非常开心,仿佛找到了宣泄内心不满情感的方式。这样,毫无预谋的情况下,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毛猴的制作原料全是中药。它的四肢是用蝉蜕的四肢做成的,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真是妙用。毛猴的头是用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戴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粘结起来的东西叫白芨,也是一味中药,真是出自天然,天然妙用。

这百年历史的"毛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富有幽默感和活泼生动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记录了人生百态,生动地演绎了欢乐、愤怒、悲伤和幸福。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巧妙地融合了猴子的天然特质与艺术表现,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氛围和深刻的现实寓意。这项非遗工艺将中药与艺术结合,以小巧精致的方式,传承了百年文化,也展现了中药的多样用途和天然之美。